福建土楼(南靖)景区位于位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最佳景观村落的南靖县书洋镇、梅林镇。南靖素有“土楼王国”的美誉,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福建土楼(南靖)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先后荣获“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国际王牌旅游景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中国最美的民居建筑”等荣誉称号。
福建土楼(南靖)景区由田螺坑片区、云水谣片区和河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片区等三大片区组成,面积约3.03平方公里。
其中,田螺坑片区(游览A线)景点包含:福建土楼标志性建筑“田螺坑土楼群”、东歪西斜“裕昌楼”、太极水乡“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等景点。
云水谣片区(游览B线):“云水谣古镇”、建在沼泽地上的奇楼“和贵楼”、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千年古榕树群”、“古道”、“古街”、“情人桥”、“古戏台”、“断壁残垣火烧楼”、“溁洄楼”、“广居楼”等景点。
河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片区(游览C线):分布着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7座明清时期建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
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20座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德远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版村,是福建土楼中最美的形体组合,是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建土楼的名片,俗称“四菜一汤”。其座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坡上,于元末明初开始兴建,至20世纪60年代建成,建楼时间前后跨越了600多年。田螺坑土楼群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的一方三圆一椭圆的土楼群,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成的经典之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在住户均为黄氏族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步云楼:位于田螺坑土楼群的中间,为方形土楼,系黄氏第十二世黄启麟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所建,取平步青云之意。步云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楼高三层(11.93米),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对开4部楼梯,1个大门,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底墙厚1.15米。此楼前低后高,保留地势,托山而起,从门厅到后厅有三层台阶,步步高升,使我们一下子就理解命名“步云”的意义。
和昌楼:位于步云楼东侧的圆形土楼,始建于元末明初约1354年,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8平方米,高3层(12.3米),内通廊式,每层22间,共6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底层不开窗,是通例。这幢原来建的是方形,20世纪30年代被土匪烧毁。1953年在原址上重建时改为圆楼。
振昌楼:位于步云楼西侧的圆形土楼,“振昌”意为“振兴昌盛”。由黄氏族人合资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976平方米,建筑面积1232平方米。高3层(11.53米),直径33米,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有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中厅与大门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偏左,反映着一种“富不露白”的风水文化。
瑞云楼:位于步云楼东南侧的圆形土楼,由黄氏族人合资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瑞云”指牡丹,吉祥富贵之意。坐落在五座楼的内隅,有藏风聚气之功,体现了含蓄吉顺的朴素观念。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高3层(11.2米),直径35米,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
文昌楼:位于步云楼西南侧的椭圆形土楼,由黄氏族人于1966年合资共同建造。取“文运昌盛”之意,“文昌”也是寓指“文昌帝君”,主管人间禄籍的民间神灵。文昌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楼长径45.7米,短径34.5米。高3层(11.8米),内通廊式,每层32间,共9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楼外墙顶层有3个瞭望台,4个射击口,底层楼厚1.2米。内院用乱毛石铺地,设1口水井。门板用厚杉木铁皮制作,土墙有1米多厚,皆能抵挡枪弹;两扇大门厚10厘米,门闩镶嵌于数米长墙体内,特殊精巧的构造使它无法从外面开门,防匪防盗一绝。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素有“灵秀水乡,梦幻家园”的美名。古村落地形为“一水依两岸”的狭长地带,一条长约1公里的山溪从峡谷中蜿蜒穿过,水色清明澄碧,溪流上有11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沿溪两岸有42座土楼,一座座土楼在青山秀水环抱下,俨然一幅幅超凡脱俗的明清山水画,因此,塔下也获得了“闽南周庄”的美誉。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古代姓氏祠堂之一,堂前立着24支石龙旗杆。
德远堂系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明宣德元年(1426年),张姓入闽始祖的后人到塔下肇基。明末清初,塔下张姓族人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这座家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主堂前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是全国村级家庙中石龙旗杆最多的一处。旗杆尖端上文官雕笔锋,武官雕坐狮,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德远堂的风水建筑布局将闽南建筑特色发挥到极致。
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始建于1308年,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70间。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二、福建土楼(南靖)景区—云水谣片区
云水谣片区(游览B线)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片区内有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景点包含:“云水谣古镇”、建在沼泽地上的奇楼“和贵楼”、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千年古榕树群”、“古道”、“古街”、“情人桥”、“古戏台”、“断壁残垣火烧楼”、“溁洄楼”、“广居楼”等。其中怀远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云水谣古镇历史悠久,村中幽长古道、千年老榕、神奇土楼、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古镇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百年老街、千年古道。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土楼53座,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有方有圆,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寓意“以和为贵”,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通廊式土木结构。和贵楼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桩基、筏基,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的最高方形土楼,宛若陆上的“诺亚方舟”。土楼墙体高厚比在二百多年前就达到13:1,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
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清末年间(1905-1909年),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土楼中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土楼。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的鼓形土楼,是中原版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楼内楹联抱柱、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
云水谣 作者:陈曙光
三、福建土楼(南靖)景区—河坑土楼群片区
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3座大型土楼,由6座方形: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和6座圆形: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及1座五角形南薰楼组成,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可谓“老中青”三代土楼聚居。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2008年1月,河坑村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7月,河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