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林太师公”传奇

2025-05-05



林偕春(1537~1604年),字孚元,号警庸,晚号云山居士。他祖籍佳洲岛,生长于一个亦耕亦读之家,读书长大于前涂村,幼时即聪颖好学,深受祖母王氏教诲,再经家父庠生林文贡传以儒家和诸子百家典籍,学习六艺、百家言和举子业,接受正统儒家文化,养成博古通今、才华出众的秉行。他以饱学经邦济世之道的敏锐才思胜出同窗。嘉靖四十年(1561年)登举人,嘉靖四十四年成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以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是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月港洋市斡旋者。隆庆二年晋翰林院编修,后历官湖广按察司副使、两浙学政、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南赣兵备副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为云霄孝廉双馨的历史文化名贤。


图片


图片


林太史以道德文章义节噪声京华,直声风骨浸入漳南文脉,其文化精髓集中于心忧天下的浩然正气,忠孝清廉的济世态度,谋略建言的改革立场,选贤任能的文人风骨,亲善保民的使命担当。这是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延展了开漳文化丰厚内涵。云霄傲视开漳文化源头,不仅聚山海灵气,也孕育逸群之才。沐浴着林偕春的亮节高风,乡贤文化是一道最美丽的人文风景,既表达漳南民俗对道德乡贤的信仰,又看作黎民百姓对清官廉吏的呼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古往今来,林偕春忧国忧民操守和遗爱民生情怀,为人们所景仰。在绅民深切的赞誉、感恩、景仰和缅怀中,人们尊奉林偕春为文教之神,尊称他为“林太师公”,香火信俗延伸海内外,影响深远。云霄境内林偕春的文化史迹遍布,成为人们崇仰乡贤的文旅打卡地,现摘要予以推介。


图片



位于云霄漳江西畔,俗称太史公庙、太师公庙,清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于漳江西畔。书院坐西朝东,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77平方米,由山门、庭院、大殿、厢房、照壁组成,为闽南楼阁式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堂神龛祀林偕春,二层扶云楼奉魁星塑像。庙内保存楹联题匾多对,是林偕春直节惠民的写照。楼外梯道左侧立黄道周书《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照壁前立《福建大总制少保李公重建云霄镇城功德碑》。楼前绿化园立林偕春铜像和云山书院石坊,滨江建甘霖、芳树2亭。




林偕春信仰影响深远,闽南、粤东诸县,台湾南投、台中和东南亚,建有分庙上百座。1995年3月19日,台湾南投县林太师庙洪先生等5名监事到云山书院寻源,终于在此获得明确史证。两岸神缘文化交往不断,联系密切,是云霄拓展中外与闽台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位于莆美镇前涂村,是林偕春在庐舍家居时遵照祖母遗训,改家宅为林氏宗祠,并亲祭《前图家祖两浙文宗祠堂上梁文》。祠坐南朝北,由照壁、大埕、门厅、天井、回廊、主堂组成,一堂二进三开间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3间,进深4柱,红色房梁,灰墙灰瓦,前辟三齐门,抬梁穿斗式木石梁架。正门两侧置涡纹抱鼓石,埕前配建照壁,悬匾“世德堂”。主祀林氏神主牌,配祀乡贤林偕春,门首悬匾“明林太史公故居”。2015年经修缮,堂前增配前埕、牌坊、投池、拱桥等景观公园,融合了云山书院等林偕春文化元素。门前立碑“明翰林院/前配/敕封孺人”,系朝廷敕封林偕春元配夫人方氏为孺人的“玉音”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南山寺又称前涂岩,位于云霄莆南虎仔山腰,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西侧隔巷原有石室,为林偕春及父庠生林文贡读书处,旁植有一株梅花。后来林文贡因子荣父贵,发愿重修佛寺,并于石室前增建“梅亭”。寺院依山势而筑,坐西南向东北,分上下两殿,由山门、院落、前殿、回廊、后殿与两侧厢房组成,共15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面朝大臣山。山门悬匾“南山寺”,两侧镌联“南山传色相,西竺转毫光”。前殿为观音殿,两旁配祀十八罗汉,木屏后檐下设韦驮殿与后殿相望。前后殿间天井有石砌方形放生池,砌假山鱼池,引入山后虎尾泉水,清澈甘冽,久旱不涸,有红鲤游戏石穴。林偕春重游南山寺时,曾作《偶至南山岩题壁上》:“犬吠疏钟自应,客来冷灶方烟;春花秋月总无心,高山流水年年。”歌咏闽南名刹南山寺优美自然和人文景观。寺右前侧岩石镌行书“白云古道”,书体奇古冷峻,为明武英殿大学士、南京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题镌。


图片


“白云”是林偕春侄孙、黄道周门人、广东韶州府推官、进士林翰冲的号,寓意祖宗、叔侄间的诗书继世传承之途。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本邑民众为纪念林偕春父子,增建南屏书院。为一殿二室、硬山顶木石结构,前连梅亭、庭院,因称“南屏书院”。堂正中设立神龛,供奉明万历间翰林院编修林偕春神像。民国三十五年夏重修,县长徐炳文题楹联 “云山述作文章伯,漳水儒崇御史臣。”院外左侧筑银炉亭,右侧建“南屏亭”。寺前视野平旷,臣山似笏,漳江如带,云城尽收眼底,蔚成一方胜概。2009年,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林偕春墓位于云霄县云霄经济开发区马山村西北侧马径山麓,距县城7公里,与七星山生态工业园区相邻,俗称林太史墓。七星山高低起伏,迤逶连绵的七个小山丘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每个山顶规划建设纪念亭,景象优美壮观。墓地为林偕春生前所择,万历皇帝御赐,占地5000平方米,墓道宽4米,坐西北向东南。墓丘平面呈风字形,面宽30米,进深50米。墓前为石结构,华表、翁仲、石兽、石牌坊、台阶、神道碑,依明制排布,气势恢宏。山门牌坊嵌“圣旨”,柱侧有嗣子林毓榛题联“生前卜崇坵妥筑寓成六八,归去藏大璞庥光宠及云礽”;墓左前建有陶望龄纪念亭,是林太史公的学生、曾任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其逝世庐墓处。陶望龄曾作《湖广参政警庸林公墓志铭》,存《钦定四库全书文章辨体汇选》卷722,成为尊师重道的楷模。1955年列为省文管会分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被毁后重修于1987年,1985年元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林偕春墓园正前方增辟以十廉吏为主题的七星山廉政文化公园,树立陈景肃、吴原、汤应科、林偕春、张佐治、游春霖、蔡思充、方鼎铉、陈天达、何子祥雕像,是朝圣观光、追思先圣贤德的重要景点。这些孝廉人物身上蕴涵着政肃民清、勤政爱民、孝悌持家等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蕴涵着底蕴深厚的孝廉文化寓意,是广大党员干部崇廉尚孝的优秀传统道德典范。


图片



     林偕春文化馆位于佳洲岛,由进厅、两廊、大堂及两厢组成,占地1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978平方米,前立林偕春石雕像。主展区图文并茂地介绍明代翰林院编修、湖广按察司副使、两浙学政、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南赣兵备副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林偕春孝廉立身、关切民瘼的生平事迹。


图片



另有辅间为文化实物拓展区,呈现相关文教、海防、军事、海丝、医学、信俗、史迹等。展场突出乡贤心忧天下的浩然正气、忠孝清廉的济世态度、谋略建言的改革立场、选贤任能的文人风骨、亲善保民的使命担当,以及主张改革、同情民生、不苟权贵的道德文章和直声风骨。而早已浸入漳南文脉的林偕春信俗,是古今民众景仰感恩先贤的生动写照。建筑风格古朴大气,富有闽南仿古建筑特色。


图片




      林偕春故里祖祠位于佳洲岛郭墩自然村。林偕春中进士后,祖母王太孺人及家人认为佳洲岛是林家祥兴之地。他尊伯父之命、集昆弟之谋、举合族之力,主持建造佳洲祖祠堂,撰写《葭洲祖祠堂上梁文》,并捐资购田交族人收租祭祀,以感戴木水本源和祖德宗功。祠堂二进一院,悬山顶木石结构,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整体建筑物保存完好。内祀奉林偕春神像,配祀其祖母王太孺人、偕春父林文贡、偕春母谢氏神位。堂殿内悬挂“进士匾”,为林偕春、林翰冲、林镇荆3位进士而立。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春,原东阁大学士林釬应请题祖祠照壁“海国乔宗”。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仅过40天,清军南下摧毁起义军,开始统治中国。明朝江南残余势力土崩瓦解,官员们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阵痛,大批前朝遗臣只得选择退隐各处。同年腊月,林偕春侄孙、黄道周门人、广东韶州府推官、进士林翰冲(号白云)为谋划保全家庭,为后嗣作好打算,率亲属迁返祖居地佳洲岛重修屋舍定居,以缵承世泽。新屋位于祖祠堂后,嵌匾“新廓承眷”,意为新屋缵承列祖列宗的世代恩泽。清朝在江南统治建立后,林翰冲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会同原两浙巡按御史李瑞和、户部观政蔡而烷等,为六鳌丹山张国经立碑《明东张印梁先生树德碑》。


林偕春一生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有修纂《先朝实录》、严拒直指使勒索、选拔贤才、平息寇患、赈济灾民等惠政,卒赐祭葬,赠亚中大夫。先入祀县邑乡贤祠,再经乡民邑绅奉为神尊。大学士黄道周尊其“先正伟人”,平和县丞潘阶第赠匾“云霄正气”,不愧为孝廉双馨的历史名贤,至今海内外香火不绝。

阅读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