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宝 | 剧种是戏曲编剧的“沃土园”

2025-04-14

3月19日至20日,戏剧剧本质量提升座谈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活动并主持座谈。本次座谈活动组织了全国各地30余位剧作家、戏剧导演、文艺院团负责人、高校戏剧文学专业教师、院线经营者以及研究人员代表,围绕当前戏剧剧本创作及编剧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一剧之本”,是艺术作品立于舞台的根基。创作者要追求品质而非数量,要沉淀自我、厚植生活,以创作精品为已任。


与会的青年编剧代表也从自身的创作经历出发,就剧作的社会性、时代性、文学性、创新性以及剧种意识的培养、戏剧生态的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交流、探讨,体现了对当前戏剧创作的深度思考和责任担当。本刊特推出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以期共同改善戏剧创作环境,切实提升剧本质量。



黄秀宝,漳州市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优秀青年编剧!


曾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创作《归》《过崖记》《辨官记》《新嫁娘》《凌波情》《换石记》《开台王颜思齐》等多部大型戏曲及曲艺作品均获佳绩。其中锦歌《凌波情》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获节目奖入围,个人获牡丹奖文学奖。大型古装戏曲《过崖记》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等。



非常感谢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关于剧本创作,我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就当下戏剧发展的一些思考,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于剧本创作,不管是“题材的选择规划和深度挖掘”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编剧的培养机制”这些议题,都让我想到剧种性的问题。纵观全国各地戏剧舞台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戏剧不仅面临题材趋同化现象,剧种特色也同样面临消解风险。如何避免趋同化,保持一出戏的独特性?我觉得不能单靠唱念模式、不能单靠声腔音乐和表演程式让它与其他剧种有所区别,而应该从剧本的剧种性就开始注重。



虽然并无绝对界限,但每个剧种必然有其特别擅长的题材。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几乎都有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它们无不彰显着本剧种的鲜明特色。福建地方剧种如此,全国其他剧种亦然。以歌仔戏剧种代表性剧作家汤印昌老师的《保婴记》为例。这出戏,它通过主人公一位失孤老妇人尹三娘深夜救人、邻里姐妹挺身相助、县令成人之美,众人护婴保婴等情节,传递了互助互爱的温情,展现从“小爱于己”到“大爱于人”的升华,实现民间性与现实的深度共鸣。这出戏的表现形式,非常契合歌仔戏剧种质朴、草根而又温情婉约的特性。在戏剧结构上,又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最终指向对生命价值、伦理选择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整出戏情节生动有趣有笑有泪,又非常感人。里面的唱词道白,不懂闽南语的人,觉得唱词很美、道白有戏曲韵味,懂闽南语的人更觉得特别有亲切感。人物设定、戏剧情境 及 细节设 置很有'闽南味”,感觉人物就是你左邻右舍中的七姑八姨,所说的那些话就是你亲朋好友间的嬉笑怒骂。为什么会达到这种效果?我觉得,这是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深扎在本剧种的土壤里,熟悉且深知这个剧种适合演绎什么题材,并将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与剧种性完美融合,从而成就作品的独特品格。然而,如今这样具有鲜明剧种特色的经典作品日渐稀少,能写出剧种特性的青年编剧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在关注创作题材同质化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剧本剧种性的流失。培养具有剧种意识的编剧,与避免作品同质化息息相关。



据了解,目前全国许多省级艺术研究院、地市戏剧研究所虽有一定数量的编剧,部分院团也重视主创人才培养,但仍有大量院团未设编剧岗位。这些院团年年招聘,却年年不为编剧等主创人员设岗。究其原因,招演员、演奏员、后勤办公人员,上岗即可发挥作用,而招编剧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作品,这些院团就会感觉是在“养闲人”,浪费资源。院团领导这种“青年编剧无用”的短视观念会直接导致编剧岗位“需求”下降,许多戏剧专业毕业生因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被迫转行。久而久之,编剧等剧种性主创人才将愈发匮乏,“剧本荒”恐将演变为“编剧荒”。


能否对基层院团的机构设置做一些规划和引导,唤醒其危机意识?能否推?优秀的政策与运行模式?例如徐新华老师提到频出人才、出作品的“盐城现象”;白勇华老师介绍的福建“火花茶会”创作人才培养模式;谷好好老师分享院团为青年主创所作长远培训策略等,都值得借鉴与推广。


以我个人成长为例。初到单位,虽热爱戏曲并有些许舞台经验,但对剧种了解并不深入,创作作品演出效果不尽人意。领导安排我在资料室兼职整理剧种史料、传统剧本,担任重点剧目的场记,全面了解一出戏从一度二度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并跟随剧团到演出地拍照收集资料。记得当时经常在台下跟观众坐在一起,听他们对戏品评鉴赏,看他们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回望那段时日,似乎总被些跟创作无关的“杂事琐事”支配着,但恰恰是这些“杂事琐事”成了我创作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渐渐地,我感觉自己与剧种就似慢慢熟悉的朋友一样,越来越觉亲近喜欢。



福建的戏剧创作有非常优良的老带新”传统。戏剧前辈对青年编剧倾力扶持,创作氛围自由包容。虽说主要以历史剧见长,但地方剧种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剧种特性选择最适合的题材。其他地方的剧种亦如此。可见,剧种性编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且必要。若院团都有危机意识,都有长远打算,都能为主创设岗,给他们熟悉剧种的时间,让他们在剧种的沃土园里摸爬滚打,浸润其间,相信他们能和剧种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编剧如果能找到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且最适合本剧种的题材,这样创作出来的戏,我想,会是自带独特品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剧种性编剧多了,作品才能“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故而我觉得,戏剧表现形式的同质化问题,除了需要编剧自己要有独到的眼光,除了文学性、思想性之外,剧种性也是剧本文学高度与思想深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愿所有的剧种,都能成为戏曲编剧茁壮成长的沃土园!

阅读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