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弦乐器制作技艺于2020年列入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角弦乐器是在京二胡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戏曲演奏乐器。《龙海县志》记载,京剧“清道光年间传入,同治期间海澄秋租社第一个组织北馆(京剧清唱)碧云轩”。早在一百多年前,京二胡已随京剧进入闽南一带。后经模仿改进命名为“六角弦”乐器,是芗剧(歌仔戏)主要演奏乐器。六角弦乐器制作运用于闽南戏曲演奏历史悠久。据《邵江海口述歌仔戏历史》:六角弦是由芗剧(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到石码传艺发现并将六角弦乐器首创运用到闽南芗剧和台湾地区歌仔戏(歌仔戏)的主要演奏音乐当中,使戏曲音乐更具悠扬美妙,更有乡土韵味。
石码阿港师乐器加工场历经四代,言传身教,形成独特的六角弦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六角弦乐器采用紫檀、酸枝木、小叶紫檀、铁梨等老红木,运用传统工具钢锯、直刨、弯刨、腰刨、雕刻刀等。经选料、锯块、刨板、上胶、起线、蒙皮、组装、调试等制作流程。其中选材、上胶、蒙皮三个工序尤为讲究,是六角弦音色优劣的关键技艺。
六角弦乐器已经成为芗剧(歌仔戏)杂啐调(也称改良调、漳码调)主要伴奏乐器,与原芗剧乐器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四大件”,并列称为芗剧“五大件”。六角弦乐器在海峡两岸戏曲演奏中,已经流行一百多年。生产、应用、发展,是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工匠艺术技巧。传承六角弦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对推动芗剧(歌仔戏)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