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也在漳州人手里

2025-02-17

图片来源网络


漳州八宝印泥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创制以来,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具有色泽鲜艳、气味芬芳、经久弥新等特点,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美誉,素有“文房五宝”之称。


1993年12月,漳州八宝印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2008年6月,“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不褪色的漳州八宝印泥



八宝印泥 历史悠久


漳州八宝印泥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据《芗城区志》记载:“八宝印泥源自中药店老板魏长安所创制,已有300多年历史。印泥原料有麝香、珍珠、琥珀、冰片等8种药料,再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漳州东门街源丰药材老板魏长安经过多年钻研,用麝香、珍珠、玛瑙等八种贵重药材,自制成一种红色药膏,有消炎、拔毒、生肌的功效,被称为“八宝药膏”。


但由于成本昂贵,所以作为药膏一直销路不畅。直到一天,魏长安的朋友登门拜访,临别时要求魏长安写个条幅留念。魏长安欣然应允,写完条幅要用印时,却找不到原本用朱砂和蜜调制成的印泥,临时用红色的“八宝药膏”救急代用。


出人意料的是印章一盖上去显得鲜艳无比,而且异香扑鼻。朋友啧啧赞叹称奇,魏长安在惊喜之余,随即产生了用“八宝药膏”的原料调制印泥的想法,成功后改称为“八宝印泥”。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管辖漳州的地方长官侯嗣达用过魏长安送来的八宝印泥后称赞不已,建议开设店铺专门经营。魏长安遂挂起“丽华斋八宝印泥”招牌开张营业。侯嗣达进京面圣时,携带几十盒八宝印泥进贡乾隆皇帝。乾隆试用后十分满意,下令分发宫中及朝中各部使用。从此,漳州八宝印泥每年都作为贡品送往朝廷,声誉传遍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1915年,八宝印泥产品被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加展出,荣获特等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分散的八宝印泥小作坊生产组织起来。1956年,漳州市文教日用品厂设立专业车间集中生产八宝印泥,后在1982年易名为漳州八宝印泥厂。改革开放后,漳州八宝印泥厂将沿袭已久的6种规格扩充为84种规格,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地区。


漳州八宝印泥亮相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视频截图)



文房第五宝 品重珍珠


漳州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泽鲜和、气味芬芳。并且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深为文人墨客和各界名人欢迎,被誉为“文房第五宝”。


1915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时,特地为漳州八宝印泥挥毫写下了“品重珍珠”四字,加以赞誉。


1983年,“漳州八宝印泥配方”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绝密级。


2006年4月,漳州八宝印泥再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国之宝”。


2011年八宝印泥获得中国第六届印文化博览会“铜奖”。


2012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荣誉满身的八宝印泥,除了因所用原料珍贵、考究外,还离不开繁复的手工操作。除了使用珍珠、玛瑙、金箔等珍贵原料外,还要加入朱砂、蓖麻油、艾绒等材料,艾绒来自龙岩10厘米以上的艾草,蓖麻油用10年以上的陈油,金箔用纯金打造。


材料备好之后,接下来就是繁复的研磨、搅拌,这个过程中全部是人工操作,光研磨的精力就占据整个制作过程的90%以上。研磨后进行搅拌,为了掌控力度,工匠们要站着搅拌才能把控好印泥的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工序至今还得用到炭炉。在没有空调、只能与炭火相伴的车间里,工匠们“夏天烤火炉,汗水簌簌滴”,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印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锡伟(左一)传授八宝印泥制作技术



艺术奇葩 传承创新


选材严谨,制作精细,坚持纯手工操作,一步步严格执行才有了享誉300多年的八宝印泥。


漳州八宝印泥厂原厂长杨锡伟是唯一知道印泥全部配方和制作过程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锡伟深知,只有永葆工匠本色,不断创新产品,才能确保八宝印泥永不褪色。为此,杨锡伟在传统配方上,对主要原材料的配制进行了保密性微调,并根据天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调整熬油的工艺,彻底解决了印泥的固化、渗化难题,真正达到了“色泽鲜艳、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烧留痕、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的优良品质。


此外,漳州八宝印泥厂又连续开发多彩印泥系列,增加黄、绿、蓝、黑、白、棕、紫、金等品种;在包装上除原来的樟木盒外,又增加万锦缎盒、脱胎漆器盒,还尝试利用漳州市华安县特有的华安玉(又称“九龙璧玉石”),制成既美观又有收藏价值的印泥盒,这些产品均成为印泥市场上的新宠。


杨锡伟的女儿杨煜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印泥制作技艺,如今她已是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父女俩精心呵护这一方“艳色”。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宣传推广漳州八宝印泥,让更多的人了解印泥文化,成为杨煜近几年来注重技艺提升之余所思考的问题。


为此,杨煜发挥年轻人敢想敢闯的干劲,与几名年轻人组成团队,通过开网店、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一些网购平台合作等方式,对八宝印泥进行线上推广。而在线下推广中,杨煜赴北京、山东、广东等地,让八宝印泥亮相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或参与举办非遗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八宝印泥。


2023年3月,《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完成录制,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在节目中,杨锡伟、杨煜父女俩介绍了漳州八宝印泥历史,现场演示八宝印泥制作过程,他们精彩的演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体验八宝印泥制作

阅读2
分享